時間:2017-10-30 09:41來源:陶力行 作者:陶力行 點擊:次
說這些是想指出,翻譯是一個高度專業(yè)化的工作,需要有超越于語言本身的知識基礎作后盾。但現(xiàn)實卻是,當下譯者普遍缺乏這樣的知識基礎——這和我們翻譯市場的運作機制有關。
我們買書的時候,經(jīng)常會看到“××系列叢書”這樣的分類標注。這類書籍要么是出版社立項找學者組團隊翻譯,要么就是高校學者組團隊立項然后聯(lián)合出版社推進。
雖然都有專業(yè)學者介入,但翻譯的主體并非學者,而是學者門下的研究生。一來是因為翻譯不算學者業(yè)績,不算科研成果,所以學者懶得干;二來則是因為翻譯被當做了培養(yǎng)研究生的主要手段。
因為沒有掌握到研究范式,所以國內大部分學者做學術的方式就是追國外熱點,翻譯國外前沿作品。帶學生的方式,也就是先指導學生翻譯,然后再讓學生做有關這些前沿文獻的研究性論文。
但國內研究生的前置知識嚴重不足,語言技能也很匱乏,應對不了翻譯的任務。相比于國外,國內文史哲社科類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學習都很弱。
▲相比于國內,西方社科類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學習強度更大
在美國,普通大學高年級本科生每學期每門課就要閱讀二三十篇高強度文獻,一門課至少完成兩篇寫作。但是國內一門課一般也就讀一兩本書,達不到高密度高質量的信息獲取,知識的成長十分有限。
另外,美國課堂是以論證(argument)為主,中國課堂是以介紹為主,學習范式差異使得我們在讀人家作品的時候會形成嚴重的隔閡。語言方面,研究生的普遍水平只夠剛過六級,對于翻譯來說,這相當于赤裸上陣。
本來最佳的譯者應該從學者中衍生出來,但現(xiàn)在的機制卻是學者不愿干,結果試圖將一些底子不厚的學生直接培養(yǎng)成譯者。這里的問題顯然會很多,比如學生畢業(yè)之后,如果不進入學術圈,翻譯的工作幾乎不會再從。
說輕的,就是資源浪費,每次都要讓一波新手出來把譯書當作實驗,實驗做砸了,書也毀一波;說重的,就是翻譯經(jīng)驗永遠無法累積,無法形成系統(tǒng)性的知識和推進工業(yè)化。結果就是,整個行業(yè)永遠停滯不前,永遠毀讀者不倦。
日本人就不一樣,翻譯的作品也被算作學者的業(yè)績,這樣就能促使專家從事翻譯工作。
▲日本明治維新時代,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,翻譯西方著作
事實上,自明治維新時代以來,翻譯就被日本政府放在知識戰(zhàn)略的高度上,因為它能幫助日本人了解世界。獲取知識,就是為了實現(xiàn)了解。
在我們這里,一味追求發(fā)論文,出成果,但卻忘記了學術的首要目的是促進知識,推進理解,而不是發(fā)論文。
在這點上,日本人想得明白,放在知識推進的高度,翻譯和發(fā)論文都只是形式而已。我們至今尚未理解這一點,最后的結果就是為了發(fā)論文而發(fā)論文,為了翻譯而翻譯,反正兩邊都沒做好。
而且日本有良好的閱讀市場,所以翻譯可以獲得很高的報酬,這也推動了翻譯市場的繁榮。
有意思的是,日本雖然民間外語不好,很多高校的學者外語也不好,但是他們的知識界一點不封閉,他們對于世界前沿的了解一點不滯后,顯然這應該歸功于成熟的翻譯市場。
總的來說,買譯著,買到好的是運氣,買到不好的是命運。我只希望自個兒有點錢,能把標注自己名字的譯著通通買下,不要等多年以后還被人拿出來指摘一番才好啊。
|
上一篇:沒有了
下一篇:“落拓棗”與翻譯人生的甘苦